随着美联储降息预期的降低和中东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的加剧,近期美元指数持续攀升,对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构成了巨大压力。尤其在亚洲,从大型经济体如日本、韩国到东盟国家如印尼、越南和菲律宾,各国货币纷纷面临贬值压力,引发一场广泛的“货币保卫战”。
近期美元的走强主要受到几个关键因素的推动。首先,美国的通胀数据高于市场预期,这抑制了市场对美联储可能降息的预期。其次,中东地区的政治紧张局势,尤其是以色列和伊朗之间的关系紧张,增加了市场的避险情绪,进一步推高了对美元的需求。美元指数在短短几天内突破了多个关键阻力点,一度涨至106.5以上,刷新了五个月来的新高。
受美元走强的影响,亚洲主要货币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。4月16日,美元兑韩元和美元兑日元的汇率均创下近期新高,分别触及1400韩元和154.78日元。此外,印尼盾和越南盾的贬值尤为严重,印尼盾一度重挫逾2%,而美元兑越南盾的汇率更是创下了历史新高。菲律宾比索和印度卢比同样承受着巨大的贬值压力。
面对本币的剧烈贬值,亚洲各国央行纷纷采取行动。韩国和日本的财政部长在美元兑当地货币汇率触及关键点位时,均发表了口头干预的声明,表达了对货币贬值的严重关切,并承诺采取措施以稳定汇率市场。韩国央行行长李昌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,央行准备采取措施安抚市场,因为最近的汇率波动过度。
此外,印尼央行通过直接买入印尼盾以支撑汇率,并计划出售高收益证券以进一步稳定货币。泰国央行在其最近的货币政策会议上决定维持利率不变,以支持泰铢。
根据高盛的分析,不同类型的经济体可能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。对于出口导向型经济体而言,央行可能更能接受本币的一定程度贬值,以支持出口竞争力;然而,对于那些经常账户赤字较大、通胀压力较高的国家,央行则可能更积极地干预汇率市场,以防止货币过度贬值导致的经济不稳定。
全球货币市场当前正处于一个多变且充满挑战的阶段。美元的持续强势不仅考验着各国央行的政策应对能力,也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继续引发国际金融市场的重大波动。各国经济体必须准备应对可能的外部冲击,保持灵活和审慎的货币政策,以保护国家经济免受更大的风险。